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激光雷达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更新时间:2025-02-28点击次数:

技术文章配图.jpg


安协激光雷达


激光雷达(LiDAR,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的工作原理基于光的发射、传播和接收,通过测量光脉冲从发射到接收的时间来确定目标的距离。这一过程类似于传统雷达的工作方式,但激光雷达使用的是光波而非无线电波。


具体来说,激光雷达系统会向目标发射一系列短促的激光脉冲,这些脉冲遇到物体后会被反射回来。激光雷达的接收器捕捉这些返回的信号,并记录下每个脉冲往返所需的时间,即飞行时间(Time of Flight, TOF)。由于光速是已知常数,通过计算光脉冲的飞行时间,可以精确地计算出目标与激光雷达之间的距离。


激光雷达的基本工作流程


1. 激光发射:激光雷达系统中的激光发射器以特定频率发射出激光脉冲。这些脉冲通常是不可见的红外光,对人眼安全且具有良好的穿透能力。

2. 光束扫描:为了覆盖更大的区域,激光雷达通常配备有扫描机制。这可以通过机械旋转、MEMS微镜或其他固态技术实现,使激光束能够在一定角度范围内移动,从而扫描整个视场(Field of View, FOV)。

3. 信号反射与接收:当激光脉冲击中目标物体时,部分光线会被反射回来。激光雷达的接收器负责捕获这些反射回来的光线,并将其转换为电信号。

4. 数据处理:接收到的信号经过放大、滤波等预处理步骤后,被送入信息处理单元进行分析。处理器利用TOF方法或其他测距技术(如FMCW相干检测),结合激光的角度信息,计算出目标的位置、形状及其他特征。

5. 生成三维点云图:通过对大量反射点的数据处理,激光雷达能够构建出详细的三维环境模型,称为点云图。这种点云图对于自动驾驶汽车、无人机导航以及地形测绘等领域尤为重要。


测距方法


- 飞行时间法(Time of Flight, TOF):这是最常用的测距方法之一,直接测量激光脉冲往返的时间差。根据公式 \(d = c \times t / 2\),其中\(d\)为距离,\(c\)为光速,\(t\)为时间延迟,可得出目标距离。

- 间接飞行时间法(indirect Time-of-Flight, iToF):这种方法不是直接测量时间延迟,而是通过测量相位差来间接推算距离。

- 相干探测法(如FMCW):通过比较发射信号与接收信号之间的频率变化来解调出目标的距离及速度信息。


应用领域


-自动驾驶:实时构建车辆周围的高精度三维环境模型,识别障碍物、车道线和交通标志。

-地形测绘与遥感:通过无人机或卫星搭载,快速获取地表高程数据,用于城市规划、灾害评估。

-工业与机器人:用于AGV导航、生产线检测,以及建筑物三维建模。


总之,激光雷达通过复杂的光学和电子系统,实现了对周围环境的高度精确感知,成为许多高科技应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技术的进步,激光雷达的成本正在逐渐降低,其性能也在不断提升,未来将在更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