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Center在工业制造领域,冲床设备由于具备高速运动和高压的特性,一直是安全生产方面的高风险环节。据相关统计,我国每年在冲压作业导致的工伤事故中,约60%与操作人员肢体意外进入危险区域有关。为解决这一问题,安全光栅依靠其智能化的防护机制,逐步成为冲床安全改造的核心配置。本文将从技术原理、应用场景以及选型要点这三个维度,深入解析安全光栅在冲床作业中的防护价值。
安全光栅借助红外光幕构建起无形的防护网,其核心原理可归纳为“遮挡 - 信号 - 急停”三个步骤:
光幕构建:发射器与接收器以毫米级的精度进行对射,形成密集的红外光束矩阵。例如,光轴间距为40mm的光栅能够有效防止手掌进入危险区域。
实时监测:当肢体或异物遮挡光束时,接收器会在10ms内触发信号,这一速度远快于人类的反应速度。
急停控制:信号通过安全继电器传输至冲床控制系统,强制滑块停止运行。新型急停系统能够实现“任一点刹车”,即便冲床处于下行阶段也能立即制动。
1. 机械冲床的改造难点
传统脚踏式冲床由于缺乏急停接口,需要加装电磁离合器才能与安全光栅适配。这种改造虽然能够实现上死点保护,但存在“飞轮惯性延迟”的问题,需要配合缓冲装置使用。
2. 伺服冲床的防护优势
数控冲床因配备了变频驱动系统,能够实现全程动态保护。通过与PLC程序联动,安全光栅不仅可以触发急停,还能根据遮挡位置调整冲程速度,达到“柔性防护”的效果。
1. 核心参数匹配
保护高度:需要覆盖模具上下模口的垂直距离,建议预留10%的冗余空间。
检测距离:3 - 5米的保护距离能够兼顾操作便利性与安全性,距离过远容易受到环境光的干扰。
安全等级:依据ISO 13849标准,在冲床场景中建议选择PL e级光栅,该光栅具备自检与抗干扰功能。
2. 安装布局技巧
双光轴冗余:在关键区域采用交叉光幕覆盖,以避免单点故障。
角度调试:使光轴与冲床运动方向呈15°夹角,可提高遮挡灵敏度。
环境适配:在粉尘环境中选择IP67防护等级的光栅,在焊接车间需要加装滤光片。
随着《机械安全标准》的强制实施,安全光栅正从“可选配置”转变为“准入标配”。2024年的数据显示,国内冲床安全光栅市场的年增长率达到28%,呈现出以下三大趋势:
国产替代加速:安协科技通过了CE认证,价格仅为进口产品的1/3。
智能化升级:集成AI视觉的安全光栅能够区分工具与人体,误报率降低70%。
系统集成化:与MES系统联动,实现防护状态的实时监控与数据追溯。
安全光栅不仅是冲床的“电子围栏”,更是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数字化入口。选择具备自检功能、响应时间小于15ms的高规格产品,并配合定期维护(建议每季度清洁镜片、校准对光),可将工伤风险降低90%以上。在智能制造转型的大趋势下,安全光栅的防护价值已超越单纯的设备保护,成为企业社会责任与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