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Center在工业自动化领域,安全光幕作为核心防护设备,其工作原理直接关系到人员安全与设备稳定运行。实际应用中常存在对其技术原理的理解需求 —— 看似简单的 “光束遮挡” 背后,实则涉及光学设计、信号处理、控制逻辑等多维度技术。本文从物理层原理、系统构成、应用逻辑三方面展开解析,附类型对比表格,助您深入理解这一 “安全防线” 的核心机制。
光学发射与接收机制
安全光幕基于主动式红外对射原理,由发射端与接收端两部分构成:
· 发射端:内置多组红外发射管(波长 940nm 不可见光),按阵列式排列,每秒发射超千组脉冲光束,形成平行光束矩阵(光束间距可调);
· 接收端:对应位置部署光敏接收管,实时检测光束有无遮挡,每组发射 - 接收对管构成独立检测通道。
关键技术点:
· 脉冲调制技术:发射端光束加载特定频率,避免环境光干扰;
· 多光束冗余设计:相邻多束光束同时遮挡才触发报警,减少单光束误触(如灰尘颗粒遮挡)。
信号处理与控制逻辑
安全光幕的信号处理分为两个阶段:
1.信号识别阶段:接收端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通过电路过滤杂波(如设备电磁干扰);对比预设阈值(如遮挡光束数量、持续时间),判定是否为有效遮挡(如人体入侵 vs 物料正常通行)。
2.控制输出阶段:
· 安全继电器输出:当检测到危险遮挡时,短时间内切断设备控制回路(如冲床滑块动力电源),同时输出报警信号;
· 总线通讯输出(可选):通过协议实时上传遮挡位置、故障代码等数据,支持智能工厂系统联动。
典型工作流程描述
安全光幕的工作流程可概括为:发射端持续发射脉冲光束,形成稳定的光束矩阵;接收端实时监测光束通断状态,无遮挡时设备正常运行;当人体或物体遮挡≥3 束光束且持续一定时间,系统判定为危险入侵;立即触发安全继电器切断设备电源,同时激活声光报警并上传数据至管理系统。
类型 | 检测原理 | 检测距离 | 光束间距 | 典型应用 | 核心优势 |
对射式安全光幕 | 发射端与接收端分离,光束直线对射 | 0.5-30 米 | 10-50mm | 冲压机械、注塑机 | 检测范围广,抗干扰能力强 |
反射式安全光幕 | 发射 / 接收集成,依赖反射板反射光束 | 0.5-10 米 | 20-50mm | 小型设备、狭窄空间防护 | 单侧安装,节省安装空间 |
区域扫描光幕 | 单端发射 / 接收,通过光学折射构建区域 | 0.1-5 米 | 10-30mm | 机器人协作区、精密仪器防护 | 可定义不规则防护区域,灵活性高 |
选型关键逻辑:大型设备优先选对射式;老旧设备改造可选反射式;柔性生产场景适用区域扫描式。
抗干扰设计实践
· 强光抑制:内置窄带滤光片,过滤车间强光照明,误报率低;室外场景可选激光光幕,适应晴天直射环境。
· 粉尘环境适配:镜片表面特殊涂层降低粉尘附着力,配合定期吹扫,可在金属粉尘环境稳定运行。
智能控制逻辑升级
· 双手启动互锁:要求双手同时离开防护区域,设备才能启动,杜绝单手操作隐患;
· 动态区域切换:通过程序预设多组防护区域,换线时自动切换检测范围。
场景痛点
原有机械挡板影响效率,且存在人员误触风险;传统红外对射漏检小型元件。
解决方案
部署对射式安全光幕,覆盖插件机两侧防护区域;配置动态区域模式:
· 生产模式:允许一定尺寸元件通过;
· 检修模式:全光束检测,人员接近即停机。
实施效果
误触事故归零,设备利用率提升;插件效率提高,年节省工时显著。
安全光幕的工作原理本质是 “用光学网格构建数字防护墙”,通过物理层创新与智能算法结合,实现从 “被动防护” 到 “主动控制” 的跨越。安协科技全系列安全光幕采用自研光学引擎,支持灵活配置,所有型号通过认证与工业现场验证。
立即访问官网(www.anxiekeji.cn)下载资料,或预约演示,让专业团队为您解析适配方案,用技术原理筑牢工业安全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