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安全光栅红外光束的工作原理详解

更新时间:2025-03-15点击次数:

技术文章配图.jpg


安协安全光栅


安全光栅工作解析

红外光束收发机制

1.发射器组件 安全光栅的发射器由多组红外发光二极管(LED)组成,以脉冲或调制形式发射不可见的红外光束。这些光束一般以平行阵列或矩形排列方式发射,形成密集的“光幕”。

   光束特性:波长大多为940nm,可避免可见光干扰;光束间距依据保护精度需求设计(例如10mm用于手指保护,40mm用于手臂保护)。

   扫描方式:部分设备采用逐光束高速扫描,以确保实时监测。

2.接收器组件:接收器包含与发射器数量对应的光敏元件(如光电二极管),用于检测每束红外光的状态。在正常工作时,接收器持续接收光束并将其转换为电信号。


信号处理与遮光检测

1.信号转换与传输 

接收器将光信号转换为电流信号,经过放大、滤波后传输至控制器。控制器通过比对发射与接收信号的同步性,判断光路是否畅通。

2.遮光判定逻辑

当物体(如人体、工具)进入光幕区域并遮挡不少于1束光时,接收器检测到信号中断或强度下降。

控制器通过预设逻辑(如“多光束同时遮挡”或“单光束中断”)区分误触与真实危险,避免误触发。


安全响应机制

1.快速中断输出 

遮光信号触发后,控制器在毫秒级时间内(通常小于20ms)切断安全输出信号(如继电器断开),直接控制设备急停。

2.多级联动防护

部分系统支持与安全门、报警器联动,实现多重防护。动态模式可根据遮挡区域调整响应策略(如减速或区域锁定)。


核心技术特点与优化设计

1.抗干扰能力

采用特殊的调制技术和滤波算法,使安全光栅能够在复杂的工业环境中稳定工作,减少外界光源或其他电磁干扰对光束传输的影响。

2.自检与容错机制

实时监测发射/接收单元状态,出现故障时自动锁定安全输出。

双回路设计(双NPN/PNP输出)提升系统冗余度。

3.安装适应性 

支持对射式安装,覆盖高度可达5米,检测距离最远300米。


应用场景示例

冲压设备:光栅检测到手部进入模具区域时,0.1秒内停机。

物流分拣线:光幕检测包裹尺寸,同步触发机械臂避障。


通过上述机制,安全光栅实现了非接触式、高精度防护,在工业自动化中成为替代传统机械护栏的主流方案。如需了解具体型号参数或安装案例,可参考相关技术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