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Center在现代自动化生产线上,高速运转的机械臂、传送带、加工设备构成了高效的制造网络,但也隐藏着不容忽视的安全风险。尤其是在 3C 电子、精密仪器等对空间精度要求极高的领域,传统安全光栅因体积庞大、安装不便等问题,逐渐难以满足需求。作为深耕工业安全领域的技术服务商(安协官网:www.anxiekeji.cn),我们发现,超薄光栅正凭借独特的设计优势,成为自动化生产线的 “精密安全屏障”。
在精密制造场景中,传统安全光栅的局限性日益凸显:
· 空间占用大:厚度普遍超过 50mm,难以安装在狭窄的设备间隙(如手机组装线、半导体晶圆传输区);
· 检测盲区多:光束间距大(≥20mm),无法识别小型工件或操作人员的手指;
· 兼容性不足:弧形、曲面设备上安装困难,强行安装易导致检测角度偏差。
某电子厂曾因传统光栅厚度过大,在调试精密转盘设备时反复拆改,耗时 2 周才完成安装,期间生产线停滞造成数十万元损失。而超薄光栅的出现,正是为了解决这些 “空间痛点”。
超薄光栅的 “薄” 不仅是物理尺寸的缩减,更是技术架构的革新。以安协科技研发的超薄系列为例,其核心设计包含三大创新:
1. 极致紧凑的硬件架构
· 厚度仅 13.5mm:相比传统产品减薄 64%,可嵌入设备边框、机械臂关节等狭小空间;
· 轻量化设计:单套重量≤300g,安装时无需额外加固,避免对精密设备造成负载影响;
· 模块化结构:发射端与接收端独立卡扣设计,支持多角度(0-90°)灵活组装。
2. 高密度光束阵列技术
· 光束间距 5mm:在 200mm 高度范围内集成 40 对光束,形成毫米级防护网,可检测直径≥10mm 的物体(如手指、小型工具);
· 动态扫描算法:每秒 1000 次光束扫描,即使设备运行速度达 5m/s,仍能精准捕捉遮挡信号,响应时间≤10ms;
· 抗光干扰设计:通过窄带滤光片 + 脉冲调制技术,在 10 万 lux 强光(如焊接工位)下误报率<0.01%。
3. 智能自适应功能
· 环境自校准:开机自动检测环境光、温度,无需人工调试即可适应 - 40℃~85℃温差环境;
· 故障自诊断:实时监测光束稳定性,发现偏移或衰减时,通过指示灯 + 数字信号双重报警;
· 柔性联动控制:支持继电器 / IO 信号输出,可与 PLC、机器人系统无缝对接,实现 “检测 - 停机 - 报警” 一体化控制。
1. 精密装配场景:解决 “毫米级检测” 难题
在手机电池装配线上,机械臂抓取电芯时,超薄光栅可安装在机械臂末端法兰盘两侧(厚度仅 13.5mm 不影响运动轨迹),实时监测 0.5m 范围内的障碍物。某新能源企业引入后,因误操作导致的电芯碰撞事故率下降 95%,单条产线年节约维修成本超 30 万元。
2. 高速传输场景:应对 “动态防护” 挑战
传送带速度达 2m/s 的电子元件分拣线,传统光栅因响应延迟易漏检高速通过的小零件(如电阻、电容)。超薄光栅的高密度光束与快速扫描技术,可准确识别 5mm 高度的物体,配合智能算法区分 “工件” 与 “人体”,既保障安全又不影响生产效率。
3. 特殊结构场景:适应 “非平面安装” 需求
在弧形玻璃加工设备、圆形转盘检测台等曲面场景,超薄光栅可通过柔性支架实现弧形贴合安装,光束角度误差控制在 ±2° 以内,彻底解决传统光栅 “直线安装、曲面盲区” 的问题。
1. 量体裁衣:根据空间选厚度
· 设备间隙<30mm:选择厚度≤20mm 的产品(如安协科技超薄HC系列);
· 需嵌入导轨 / 型材:优先带安装卡扣的一体化设计,避免额外加工成本。
2. 精度优先:关注核心技术参数
· 光束间距:精密场景选≤10mm,一般场景可选 15-20mm;
· 防护等级:多粉尘环境选 IP67,潮湿环境选 IP69K(如食品加工线);
· 响应时间:设备运行速度>3m/s 时,需选择响应时间<15ms 的型号。
3. 兼容性测试:三大必验项目
· 信号对接:确认是否支持 PLC、机器人常用协议(如 Modbus、Profinet);
· 温度适应性:要求提供 - 40℃低温启动与 85℃高温持续运行测试报告;
· 抗振性能:通过 50Hz~2000Hz 振动测试(精密设备必备)。
4. 服务保障:避免 “买得起用不起”
· 要求提供免费现场勘测:由厂家技术人员评估安装方案,避免后期改造;
· 选择带终身固件升级的品牌:适应生产线迭代需求,延长设备使用寿命。
2024 年初,某知名手机代工厂对两条高端组装线进行安全改造。原传统光栅因厚度大、检测盲区多,每月发生 2-3 起机械臂误触事故,影响产品良率。引入超薄光栅后:
· 空间效率:安装时间从 48 小时缩短至 6 小时,无需改动原有设备结构;
· 检测能力:成功识别 12mm 直径的工具手柄,误报率从 1.2% 降至 0.1%;
· 综合效益:产线停机时间减少 70%,年度安全事故归零,获评 “智能工厂安全示范线”。
1.清洁保养:每周用干燥软布擦拭光束窗口(禁用酒精,避免涂层老化),粉尘环境增加至每日清洁;
2.功能校准:每月用标准测试棒(如 10mm 圆柱体)模拟遮挡,检查报警与停机是否同步;
3.数据追溯:通过配套软件记录每次报警的时间、位置,分析高频故障点,针对性优化工艺。
在自动化生产线的安全设计中,“超薄” 不仅是尺寸的优化,更是对精密制造场景的深度理解。选择兼具紧凑设计与高性能的安全光栅,才能在有限空间内构建可靠的安全防线。如果您正面临生产线安全升级需求,欢迎访问官网产品中心,或拨打 020-32284818,我们将免费提供《超薄光栅选型手册》,助您制定更贴合需求的安全方案。
(注:文中数据基于实际项目测试,具体参数以产品规格书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