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Center在浙江某汽车零部件工厂的智能化改造中,工程师们曾为一个问题头疼:新引入的高速机械臂在搬运精密部件时,多次因操作人员误触导致停机,不仅影响生产节奏,还存在安全隐患。传统的双边光栅需要在机械臂两侧布线安装,对于狭窄的工位来说犹如 “穿针引线”,费时费力。直到接触到单边光栅,这个困扰才迎刃而解。作为深耕工业安全领域的技术服务商(官网:www.anxiekeji.cn),我们发现,这项 “不对称” 的安全技术正悄然改变机械臂的急停控制逻辑。
传统安全光栅像一对 “门神”,需要发射端与接收端两侧相望,才能形成防护屏障。但在机械臂的世界里,这种 “对称美” 却成了负担:
空间难题:紧凑型工位中,两侧安装往往需要改造设备结构,某 3C 工厂曾为安装双边光栅,耗时两周调整机械臂基座位置;
响应滞后:接触式传感器依赖物理碰撞触发,高速机械臂(3m/s 运行时)的制动距离长达 20cm,安全余量不足;
兼容困境:不同品牌机械臂的通信协议差异大,传统方案常因接口不匹配导致报警延迟。
而单边光栅打破了这种 “对称依赖”,只需在机械臂一侧安装发射端,另一侧固定反射板,就能构建防护区域。就像给机械臂配了一面 “安全镜子”,发射端发出的红外光束经反射板返回,形成一道看不见的 “安全墙”。
初次接触单边光栅的工程师,总会疑惑:“只有一边发射,信号会不会不稳定?” 实际上,这种设计暗藏三大技术巧思:
1. 单端发射的 “精密对称”
发射端集成 16 组红外光束,以 15° 角均匀分布,照射到反射板后形成 200mm 高的防护平面。这种 “发射 - 反射” 的闭环设计,比双边光栅的 “点对点” 对射更灵活 —— 反射板可随机械臂运动轨迹调整角度,甚至在弧形工位上弯曲安装,光束误差控制在 ±1° 以内。某医疗器械厂的关节型机械臂,正是通过这种设计,在半径 500mm 的圆形工作区边缘,实现了无死角防护。
2. 毫秒级响应的 “安全神经”
当操作人员的手指(直径约 15mm)进入防护区域,任意一束光束被遮挡,发射端内置的微处理器会在 8ms 内做出反应:
第一步:向机械臂控制器发送急停信号,伺服电机立即断电;
第二步:通过 IO 信号触发蜂鸣器报警,同时向 PLC 系统上传故障位置数据;
第三步:启动自诊断程序,检查反射板是否松动或受粉尘影响。
这种 “检测 - 响应 - 反馈” 的一体化控制,让高速机械臂的制动距离从传统方案的 30cm 缩短至 12cm,相当于在安全与效率之间找到了黄金平衡点。
3. 化繁为简的 “即插即用”
安装单边光栅时,工程师们最直观的感受是 “轻松”:无需复杂的对光调试,反射板通过磁吸底座固定,对准发射端指示灯呈绿色常亮即可完成校准。某新能源电池厂的技术主管提到:“以前安装双边光栅,需要用激光仪校准半小时,现在单边光栅 10 分钟就能搞定,连新手都能独立操作。”
1. 高速搬运:给机械臂装 “紧急刹车”
在汽车底盘部件搬运线上,机械臂以 2.5m/s 的速度往返于传送带与工位之间。传统接触式传感器常因 “反应慢半拍” 导致部件碰撞,而单边光栅的动态预判算法,能根据机械臂的实时坐标和速度,提前 0.1 秒预测碰撞风险。某德系汽车工厂实测数据显示,引入单边光栅后,因误操作导致的部件损坏率从每月 18 次降至 1 次,单条产线年节约成本超 50 万元。
2. 精密装配:毫米级的 “安全结界”
在手机摄像头模组装配工位,机械臂需要抓取 0.5mm 厚度的镜片,操作空间仅有 200mm×200mm。单边光栅被安装在机械臂末端法兰盘的侧面,厚度仅 25mm 的发射端几乎不占用运动空间,10mm 的光束间距能精准识别手指误触,却不会对镜片的正常传输造成干扰。某国产手机代工厂的工程师评价:“以前担心安全设备影响精度,现在发现单边光栅反而成了良率的‘守护神’。
3. 人机协作:划定 “安全社交距离”
在协作机器人与工人共融的工位,单边光栅可设置为 “分级防护” 模式:
预警区(距离机械臂 50cm):检测到人体靠近时,机械臂自动降速至 0.5m/s;
急停区(距离机械臂 20cm):人体进入时立即制动,同时通过示教器显示报警位置。
这种 “柔性防护” 让人机协作效率提升 40%,某家电工厂的装配线引入后,工人操作自由度更高,且全年未发生一起安全事故。
你的工位需要多 “薄”?
观察机械臂安装位置的间隙:如果小于 30mm,选择厚度 20mm 以下的超薄款;若需嵌入铝型材导轨,优先选带卡扣式安装的型号,避免额外加工。
信号对接是否 “无障碍”?
询问厂家是否提供主流机械臂品牌(如 ABB、库卡)的适配方案,最好要求现场演示与 PLC 的联动测试 —— 某工厂曾因协议不兼容,导致急停信号延迟 0.5 秒,险些引发事故。
极端环境能否 “扛得住”?
高温车间(如铸造工位)需选择耐 85℃高温的型号,多粉尘环境则要求 IP67 防护等级。记得索要第三方检测报告,尤其是振动测试(50Hz~2000Hz)的数据。
售后服务是否 “跟得上”?
选择提供免费现场调试的厂家,毕竟机械臂的运动轨迹需要专业工程师根据实际工况优化。某电子厂曾因自行安装导致防护区域偏差,最终厂家技术人员上门重新校准才解决问题。
回到开头提到的浙江汽车零部件工厂,他们在 10 条机械臂产线上引入单边光栅后,发生了显著变化:
安装周期:从原来的每条产线 4 小时缩短至 1.5 小时,改造工程提前一周完成;
生产效率:因安全问题导致的停机时间减少 70%,月产量提升 12%;
安全等级:通过 ISO 13849-1 PL d 认证,成为集团内的安全示范产线。
该厂设备主管在经验分享会上说:单边光栅的价值,不仅是解决安全问题,更是让我们重新认识了‘安全与效率可以兼得’。
每周 “扫一扫”:用干燥软布擦拭发射端和反射板的镜片,粉尘环境可用压缩空气吹扫,避免油污影响信号传输;
每月 “对一对”:启动机械臂空转,观察防护区域是否随运动轨迹同步变化,发现光束偏移及时校准;
每季 “查一查”:通过配套软件导出急停事件记录,分析是否存在规律性误触,及时调整检测参数。
在机械臂的世界里,安全从不是 “额外附加题”,而是 “必答题”。单边光栅的出现,用创新的设计思维破解了传统方案的痛点,让安全控制变得更简单、更高效。如果您的工厂也在为机械臂安全问题困扰,欢迎访问安协科技官网产品中心,或拨打020-32284818,我们将免费提供《机械臂安全控制解决方案》,助您在智能化升级中筑牢安全防线。
(注:文中案例均来自真实项目,具体技术参数请以产品手册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