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Center在工业自动化生产中,安全光栅作为人员与设备之间的 “电子护栏”,其核心参数 —— 光轴间距的选择,直接决定了防护系统的精度与可靠性。但面对 10mm、20mm、40mm 等不同规格,很多工程师常陷入 “选密了浪费,选疏了不安全” 的困惑。作为深耕工业安全防护多年的从业者,今天结合实际项目案例,分享一套从需求分析到落地验证的实用选型逻辑。
光轴间距是安全光栅相邻两束红外光的垂直距离,直接对应 “能检测的最小物体尺寸”:
10mm:检测手指(直径≥10mm),适用于冲压、电子装配等高精度场景;
20mm:检测手腕(直径≥20mm),常见于注塑机、机床等中等防护场景;
40mm:检测手臂(直径≥40mm),多用于物流仓储、工程机械的区域防护。
核心逻辑:间距越小防护越精细,但成本越高。需结合设备危险程度、操作习惯综合判断,避免 “过度防护” 或 “防护不足”。
1. 高危精密场景:10-20mm,守护 “指尖安全”
适用场景:冲压机、半导体生产线等高速精密设备
风险:需检测手指级入侵(如冲床误触可能导致指尖受伤)
案例:某 3C 电子厂用 30mm 间距光栅漏检戴手套的手指,更换 15mm 间距型号后,毫秒内精准触发停机,事故率归零。
要点:选 Type 4 级安全认证产品,实测 30cm/s 移动速度下的检测稳定性。
2. 中等防护场景:20-30mm,平衡效率与安全
适用场景:注塑机、CNC 加工中心等需频繁取件设备
风险:防止手臂卷入,避免工件(如注塑料头)触发误报
案例:某注塑车间用 15mm 间距光栅因 20mm 料头频繁停机,换 25mm 间距并开启 “区域屏蔽” 后,设备利用率提升 10%。
要点:根据防护高度计算光束数量(如 1.2 米高选 20mm 间距,共 60 束光),支持信号延时避免快速工件误触。
3. 大尺寸检测场景:30-50mm,兼顾成本与效率
适用场景:物流分拣、AGV 通道、仓储货架
风险:检测叉车、托盘等大尺寸物体,过滤小件干扰
案例:某仓储用 40mm 间距光栅,识别叉车整体进入,过滤 30mm 以下纸箱角,年误报从 180 次降至 8 次。
要点:选抗 10 万 lux 强光型号,户外需 IP67 防护,实测距离预留 20% 安全余量。
4. 特殊工况:间距 + 定制化设计
多粉尘:选 20-30mm 间距,减少粉尘堆积盲区;
高温环境:选耐温的安全光栅型号,通过温度补偿算法动态调整阈值。
1. 实测 “最小检测物体”,拒绝理论值
透明物体(玻璃):验证 15mm 间距能否检测 10mm 厚度亚克力板至额定距离 90%;
黑色物体(橡胶):确认 50mm 黑色物体在 80% 额定距离内稳定触发(如 5 米标距需覆盖 4 米)。
2. 计算 “水平盲区”,避免几何漏洞
公式:水平盲区 = (光轴间距×安装距离)/光束高度
例:30mm 间距、2 米安装距离、1 米光束高度,水平盲区 60mm,需确保允许通过的最小物体>60mm。
3. 安全认证与工况匹配
国标:≤30mm 间距需 Type 2 级以上认证,高危设备必须 Type 4 级;
出口:欧盟需 EN ISO 13849-1 PL e,美国需 OSHA 认证,避免合规风险。
某折弯机曾因 30mm 间距光栅出现问题:
漏检:戴厚手套的手指(25mm)无法检测;
误报:工件油污反光导致每月停机 10 次。
解决方案:
换 10mm 间距 HNG 系列安全光栅,抗反光滤波技术解决油污干扰;
增加 “双手同步检测” 逻辑,杜绝单手套操作风险。
结果:12 个月零事故,月产能提升 1500 件。
光轴间距选择分三步:
· 定需求:明确防护对象(手指 / 手腕 / 手臂)、设备速度;
· 算参数:结合空间、环境计算间距,预留安全余量;
· 验实测:样品测试最小物体检测和极端环境稳定性。
安协科技(www.anxiekeji.cn)提供 10-80mm 全系列安全光栅,支持免费样品测试和工况定制。可访问官网下载中心下载《选型手册》,或联系工程师获取一对一方案,让专业防护为产线安全 “量体裁衣”。
安全防护没有 “标准答案”,只有 “适配方案”。关注实际需求,不盲目追求参数,才能让安全光栅真正成为工业生产的 “安全标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