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Center在物流分拣、生产流水线、仓库装卸等场景中,人员与货物常共用同一通道或作业区域 —— 既要保证货物正常流转,又要防止人员误入危险区,这就需要安全光栅实现 “人货分离”。简单来说,就是让光栅能精准区分 “通过的是货物” 还是 “靠近的是人”,只对人员触发防护停机,对货物 “放行”,既不影响效率,又能守住安全底线。
人和货物在通过安全光栅时,会呈现出不同的 “遮挡特征” 和 “运动规律”,这是光栅实现分离的基础。就像我们能通过走路姿势区分人和动物,光栅也能通过这些差异精准判断:
(一)遮挡形态:规则与不规则的区别
· 人员遮挡:人的手臂、躯干形状不规则,通过光栅时会遮挡多束光,且遮挡范围 “边缘不整齐”—— 比如伸手时可能遮挡 3-5 束光,上下边缘的光束有的全挡、有的半挡,像 “锯齿状”;
· 货物遮挡:纸箱、托盘、零件盒等货物形状规则,遮挡的光束数量固定且边缘整齐 —— 比如一个标准纸箱通过时,会精准挡住 6-8 束光,上下边缘的光束要么全通、要么全挡,像 “直线状”。
某电商仓库的分拣线,安全光栅就是通过 “边缘规则度” 判断:当遮挡边缘的不规则度超过 20%,就判定为人员,触发停机;反之则判定为快递箱,正常放行。测试显示,这种方式对规则货物的识别准确率达 99.8%。
(二)运动特征:稳定与灵活的差异
· 人员运动:人通过时速度忽快忽慢,可能中途停顿、调整方向 —— 比如操作员伸手取货时,速度从 0.5m/s 降到 0,甚至后退半步,运动轨迹灵活多变;
· 货物运动:传送带输送的货物速度稳定,运动轨迹固定 —— 比如每分钟移动 12 米的传送带,一个 30cm 长的货物通过光栅的时间始终是 1.5 秒,误差不超过 0.1 秒,轨迹始终沿直线。
某食品加工厂的包装线,光栅会计算 “运动速度波动值”:波动超过 5% 时,判定为人员;波动在 2% 以内,判定为包装好的食品箱,不触发防护。
仅靠一种特征判断容易误判(比如不规则的货物可能被当成人员),安全光栅通过多种技术手段结合,让分离更精准:
(一)多特征加权算法
光栅会给不同特征分配 “权重”—— 遮挡规则度占 40%、运动速度波动占 30%、遮挡面积变化占 30%,综合得分超过阈值才判定为人员。这种 “多票否决” 机制,能避免单一特征误判。
某机械厂曾遇到 “不规则零件被误判为人员” 的问题,加入运动速度波动特征后,误判率从 5% 降到 0.3% 以下。
(二)自学习适配场景
高端安全光栅支持 “现场自学习”:安装时,操作员让常用货物(如车间的标准零件盒)多次通过,光栅记录其遮挡和运动特征;再模拟人员靠近的动作,录入人体特征。后续工作中,光栅会实时对比数据,不断优化判断逻辑。
某家具厂的打磨车间,通过自学习,光栅能精准区分 “工人戴手套的手” 和 “不规则的木板”—— 即使手套颜色与木板接近,也能通过运动轨迹差异准确识别。
(三)区域分级防护
在人货共用的通道,光栅会划分 “预警区” 和 “危险区”:
· 货物通过时,全程在预警区外,不触发任何动作;
· 人员靠近时,先进入预警区(距离危险区 1 米),光栅发出声光报警;若继续进入危险区(距离危险区 0.5 米),再触发设备停机。
某汽车零部件仓库的装卸通道,用这种分级防护后,既避免了货物通过时频繁报警,又给人员留出了反应时间。
应用场景 | 人货特点 | 光栅技术配置 | 防护效果 |
电商物流分拣线 | 快递箱规则,人员动作灵活 | 多特征加权算法 + 速度监测 | 分拣效率不变,误停机减少 95% |
食品包装流水线 | 包装箱规则,人员上料频繁 | 自学习功能 + 区域分级 | 上料效率提升 10%,无人员误闯 |
机械加工车间通道 | 零件不规则,人员推车通行 | 多特征判断 + 大光束间距 | 零件通过率 100%,人员识别准确 |
仓库装卸货平台 | 托盘货物大,人员协助装卸 | 区域分级防护 + 声光报警 | 装卸效率不变,人员防护到位 |
· 首次调试要 “接地气”:不能用默认参数,要结合现场的实际货物和人员动作测试,确保光栅 “认识” 车间的货物;
· 更新货物要重新学习:当货物规格变化(如纸箱从 30cm 换成 40cm),需重新进行自学习,避免因特征变化导致误判;
· 定期清洁镜头:粉尘、油污会影响光束检测,尤其是在制造车间,每周至少用酒精棉片擦拭一次镜头。
安全光栅实现人货分离,核心是 “读懂” 人与货的差异,用技术手段把工业场景中的 “经验判断” 转化为可量化的特征参数。这种能力让防护从 “一刀切” 的简单拦截,升级为 “按需响应” 的智能管理,既保障了人员安全,又不影响货物流转效率,成为人货共用场景的理想防护方案。
安协安全光栅搭载自研人货分离算法,支持自学习和区域分级防护,适配物流、制造、食品等多行业。访问官网(www.anxiekeji.cn)可获取《人货分离方案手册》,或联系技术团队上门调试。